location: Reports > 广播剧配音演员是如何用声音传达画面感的?

广播剧配音演员是如何用声音传达画面感的?

Release time:2022-07-28 18:05:56 source:voices100配音网 author:voices100配音网小编 View:506

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,“耳朵经济”的生力军广播剧配音仍在盈利模式、人才培养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,但它的未来仍被看好。

曾经李硕花半年时间和编剧一起打磨《莎士比亚精选有声剧》剧本。他举例说,想要介绍好角色的身份,文学、剧本可以直接使用文字,话剧是可以通过穿着打扮来让观众看见,但是声音表演不能“直愣愣”地把旁白讲出来了事。他觉得一个好的配音作品一定是“旁白越少就越好”,需要采取别的方式,比如用其他的声音或者角色的口癖(根据性格形成的特殊的语言习惯),让听众感受到这个人是谁。此外,不同的角色也需要设计不同的音色声音,《莎士比亚精选有声剧》最多的一场戏中有10个角色配音,还有戏中戏,如果没有细致的区分,听众是无法弄清楚“谁是谁”的。

广播剧在英文中叫Radio Drama,公认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美地区,在公共电台播放。在中国,第一部广播剧是1933年1月由上海亚美广播公司制作的抗日剧《恐怖的回忆》。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广播剧是1950年2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的《一万块夹板》。此后,广播剧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打开收音机“听匣子”时的必须消遣。

生于1976年的“光合积木”工作室创始人、著名配音演员姜广涛老师就经历过传统广播剧的时期。他拥有一把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的“帅哥嗓音”,比如《泰坦尼克号》里的杰克,《小鱼儿与花无缺》的小鱼儿,《一起来看流星雨》的慕容云海,《宫锁心玉》的八阿哥……都是他的配音作品。

高中毕业后,姜广涛考进长春电影制片厂做配音演员,后来译制片减少,他便专注于影视剧的配音。他在20世纪90年代曾为电台录制过广播剧,起初他觉得“挺好玩”,因为广播剧可以不用像配影视剧那样对口型,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,十几年后,通过同行和网友的介绍,他和广播剧“再续前缘”。

用声音传达出画面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,声音表演者除了要有良好音色,更需要经过严格的配音技能培训和锻炼,需要高超的声音演技作为支撑。被网友爱称为“边大”的知名演员边江,200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配音专业,配过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中的夜华、《何以笙箫默》中的何以琛等角色。在边江工作室,制作广播剧的首要环节是剧本围读,让演员全方位了解剧情后再开始琢磨如何演出。一集广播剧的时长通常为20多分钟,有经验的配音演员一天就能演出5到7集,但录音的时间并不能这样简单计算。边江说,他们有一次为了一集20分钟的剧集配了7天,得想办法要配音演员一点点进入状态,“找到角色的感觉”才能往下继续。

广播剧是一门“脑补”的艺术,因为声音塑造出的情境会大大拓展人们想象的空间。“‘脑补’出的东西永远是更加没有局限,它是无垠的。由于每个人的自身经历不同,当下听音频时的心绪、遭遇、情境可能都会造成一些变形,但变形是我们追求的。”姜广涛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。

许多广播剧演员也身兼广播剧导演的职务,做声音导演要有在脑海里形成声音画面的能力,用边江的话说,要能让人看到脑海里所构建的画面,“既视感”是他们做导演时所追求的目标。“说起来都会起鸡皮疙瘩,我们能让他们从声音里看到画面。”在配音的过程中,为了增加氛围感,他们有时会多做一些分外的工作,把除配音之外的环境音、动效等一起做好拿出来。

除了角色的台词,为了真实,他们通常还得模拟角色在剧中的状态,角色吃东西、溺水,他们也得跟着吃、跟着呛水,角色哭,他们也得真哭。即便听众看不见,他们对于细节也不能含糊,因为听觉有时更严苛。对情绪的捕捉更是随时发生。

配音虽然和音乐制作、影视剧制作有相近之处,但广播剧的内容源自文学改编,从文字到声音的切换也需要思维转换,尤其需要编剧具有“文本转换”的能力。

配音有趣,但更需要专业技能和作品的磨砺,希望中国不断输出优秀的职业配音演员,优秀的动漫配音演员/

声明:本文纯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,我是Voices100全语种自助真人配音网的小编vv